第三百三十四章 遇刺
作者:
远征士兵 更新:2021-07-16 09:23 字数:2072
坑道工事按部班的进行着,第200师以及意大利工兵团的军官都被安排到零号高地观察学习,然后再各自把学到的东西带回自己的部队并相应的对工事进行改造加强。
不过有些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像斯莱因校说的,在坑道里别说住个几天了,躲一晚不出来都无法忍受……坑道里蚊子、跳蚤、蝎子什么的可以说应有尽有,更要命的还是这一带盐分特别足,盐颗粒沾附在衣服、毛毯等织物又容易吸水,于是不管什么东西摸起来都是潮潮的带着沾性,在别的地方可以用半年的军毯在这不到半个月烂成碎布了。
于是那军装、毯子、背包什么的是一车一车的往防线运,而且似乎怎么也不够用。
这天,在秦川指挥法籍营构筑反斜面工事的时候,斯莱因校的吉普车停在不远处朝秦川招了招手。
“出事了!”秦川刚车,斯莱因校说道:“达尔朗遇刺!”
秦川不由一惊,暗道该来的还是来了。
不过斯莱因校接下来的一句话让秦川放心了些:“不过达尔朗只是受了点轻伤!”
“刺客呢?”秦川问。
“剌客抓到了!”斯莱因校给秦川递了一根烟:“你又猜对了,尉,是个法国人……茨格勒尉特别留意,达尔朗因此躲过一劫!”
茨格勒尉是斯莱因校留在达尔朗身边保护他的警卫连连长。
狠抽了一口烟,斯莱因校说道:“他们说是刺客是维希政府的人!”
“不,不是维希政府的人!”秦川回答:“是英国人的主意!”
“你怎么知道?”斯莱因校说:“刺客招供的是维希政府!”
“不,刺客招供的是英国人!”秦川说。
斯莱因校突然明白了什么,然后微微点点头表示同意。
刺客是一个人,而且还在德国警卫手里,那么他招供了什么又有谁知道?
于是第二天报纸一发,整个阿尔及及利亚乃至法国都轰动了。
法籍营也不例外,几个法国士兵拿着报纸义愤填膺的说道:“看看英国人都干了些什么?他们是这样对待盟友的!”
“得了吧!你居然还以为英国人是盟友?忘了他们‘弩炮计划’了吗?”
“对,他们一直都是我们的敌人!”
“他们不过是想利用和控制我们,像他们对希腊和埃及一样!”
……
这话是说对了,二战时英国和美国甚至还在这件事互相培植了自己的势力进行角逐,如果不是战后的他们认为一个强大的法国有利于他们牵制德国乃于对抗苏联的话,他们根本不会拿戴高乐当一回事。
这事给德国带来的影响当然是正面的,一时间在阿尔及利亚的法国人有许多报名参加了法籍军团。
同时,达尔朗的声势又进一步得到提高并成功反超了戴高乐,于是许多维希政府的法**民都逃出法国投奔“达尔朗”。
当然,这其不乏有许多法国商人是奔着阿尔及利亚法国本土的税收要少得多而来的。
“干得好,尉!”斯莱因校暗地里对秦川说:“不过是一句话,让我们占据了主动,我听说许多法国人都迫不及待的想在战场教训一下英国人了!”
秦川不由笑了笑,这才仅仅只是开始,拉仇恨这种事表面看起来似乎无关紧要,但它发挥的作用往往会让所有人都吃惊。
准备时间虽说有一个月,但其实十几天后前线感觉到了紧张的气氛。
原因是前线一大拔一大拔的部队往的撤。
最先撤下来的是伤病员……伤病员之所以往阿尔及利亚方向撤,是因为此时英国人又在马耳他岛布置了足够的空力量封锁航线,于是最安全的撤退路线变成了突尼斯海峡这一头的阿尔及尔至法国土伦港的航线,毕竟这是建立在法国的航线,英国暂时还有些投鼠忌器不敢全面与法国翻脸,同时也是因为德国空军与德国舰队在这一头有相当的防空力量,封锁起来有困难。
第200步兵师的情况怎么样秦川不知道,秦川只知道那些撤下来的伤员把法籍营的士兵们给吓坏了……零号高地距离加通杻纽加夫萨不远,伤兵总是一车一车的从山脚下的公路往城里送,断手断脚的,惨叫的,汽车经过时还在路面留下一串串鲜血,使法国士兵们个个脸色苍白双脚发颤。
见此秦川不由在心里暗骂了声,果然都是些没见过世面的富二代,只是伤员把他们吓成这样。
不过想想,当初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似乎也好不到哪里去。
“看看他们的样子!”秦川对法籍营的士兵说:“再听听他们的惨叫……你们应该知道一点,如果不尽快完成训练任务或是适应坑道里的生活的话,那是你们的下场,或者说这还糟,你们知道我说的是什么!”
士兵们当然知道秦川说的是什么,由于运力的原因,战场牺牲的战士很多时候都无法带回来,能带回来的仅仅只是一个身份牌。
在死亡的威胁下,这些法籍营的士兵果然变得更勤快也更能吃苦了。
维妮特找了个机会跑到秦川身边,说道:“尉,你知道吗?他们都千方百计的希望跟我一个班甚至一个排!”
“为什么?”秦川问:“是被你的美貌吸引吗?”
“也许吧!”维妮特笑了起来:“不过……我相信他们更多的是因为知道你会保护我!”
“哦!”秦川摇了摇头,有些无奈的说道:“很明显,他们错了。”
“为什么?”维妮特问。
“你只要经历过一场战斗明白原因了!”秦川说:“在战场,谁也保护不了谁,能保护你的只有自己和命运!”
或许秦川这时候更应该用一些谎言来欺骗这些新兵,像部队以前常做的那样。但秦川却认为……尽早让他们意识到战争的残酷或许会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