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九零好村光[种田] 第153节
作者:
当归矣 更新:2024-02-15 21:54 字数:4832
“老黑,你不用发愁,”姜冬月拿起西红柿分唐墨两个,“笑笑和笑安都知道争气,以后日子差不了。”
也对啊……唐墨挠挠头,沉默片刻后咬了一大口西红柿:“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叫孩子们自个儿奋斗吧。”
他年轻时一穷二白饿肚子,照样成家立业把日子过起来了,笑笑和笑安没成家就有钱有房,准能过得更好。
……
商量定了主意,唐墨便不再纠结,七月三号早早地去大队排队选房。
没错,拆迁办那边只给村里留出两天时间,就开始走选房流程。三号上午八点开始,五号下午六点结束,中间工作人员轮班倒替,昼夜无休,时间非常紧张。
乡亲们跟着绷紧了弦,要不是村干部架喇叭喊了“六点发号码牌,提前排队不算数儿”,头天夜里就有人搬马扎来排队了。
饶是这样,六点之前大队外面也排起了长龙,都想早领号牌早选房。
“干啥事儿都往前凑,咱村人就是瞎积极!”
“拆迁办准怕夜长梦多,当谁看不出他们那点小心思呢。”
“赶早不赶晚嘛,听说好多人都想选八号楼?”
“以人为本,选到哪个,哪个就是好楼!”
唐墨排在队伍中间,好半晌才领到号码牌,不多不少地恰恰排在八十六号。
嘿,是个好兆头啊!
唐墨暗自得意,将号码牌揣进兜里就回家吃饭,吃完继续来大队蹲点,和同样排队的乡亲们扯闲篇。
姜冬月把家里拾掇干净之后也来了。选房是大事,甭管啥时候轮到她,先听听消息总是好的。
可惜听了半天,前面刚排到二十几号,天气又太热,后面的人便慢慢散了,准备后晌稍凉快些再来。 唐墨和姜冬月也撤了,然而两人都搁家里待不住,更别提躺平睡午觉了,干脆每隔半小时轮流往大队跑一趟,时不时地溜进去,凑到最东边选楼号的办公室窗户外面瞄两眼。
就这样焦灼地等到晚上九点多,终于轮到他们了。夫妻俩赶紧打起精神往里走,先登记身份证、户口本、土地证,接着核对评估单,把土地证交给拆迁办的人。
所有材料确定无误后就可以选楼了,两人按照之前商量好的选了一个140和三个90,剩下那18平米则折成钱。
因为白天闲聊时,听说村里有人房子多,想往外卖,虽然价格没定准,但绝对在两千以内。这价格和开发商的三千二比起来简直太良心了,所以唐墨和姜冬月立刻改了主意,决定打问一番直接找乡亲买。
“这里还有右下角摁手印,对,每页都要摁……好了,所有手续齐活了,回家歇着吧,补偿款预计半个月左右到账。”
工作人员一边说话一边利索地将各项材料装进档案袋,末了嘱咐两人看门口那张公告,“搬家时看着点儿,已经登记在评估单上的东西不能带走,缺了少了还得补上,挺麻烦。”
“嗯嗯。”唐墨和姜冬月应了声,看着对方收好档案袋,推门出去叫八十七号。
八十七号不是别人,正是刘根生和赵大花。两口子一个挎着包,一个背着手,冲他们点点头打声招呼,就匆忙进办公室了。
这会儿已经十点半了,一勾下弦月盈盈地挂在深黑天幕上,周围散落着几粒星子,虽然夜色深浓,却比白天排队舒服得多。
“百来号的估计都在今天晚上了,还挺凉快。”
“是啊,就属三四十号受罪,大中午最晒得慌……”
微凉的夜风扑面,唐墨和姜冬月小声说着话,慢悠悠朝家中走去。
第198章 搬家(正文完) 选完房歇了一宿, 第二天唐墨和姜冬月就着手开始搬家。
因为拆迁办那边撵得很紧,要求石桥村全体社员在七月五号至十五号之间完成搬迁任务。期限内搬走交钥匙的,按土地证每个院子奖励一万块钱, 超期了啥都不给。
“说的好听,还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有啥办法?谁叫咱收了人家的钱,以后回不了自己的破家啦!”
“二十四层的楼呀,现在连个地基坑都没挖,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回来……”
说归说,乡亲们没人跟钱过不去,都在热火朝天地积极收拾家当, 然后开着汽车、拖拉机或三蹦子,一趟趟往新租的院子倒腾。
本村人忙忙碌碌,外村人也不闲着, 三两成群地在石桥村和东牛庄来回转悠, 收废品、收木头、收棉花、收羽绒服、收旧自行车旧电动车……五花八门的什么都有。
还有人拿着放大镜专门收古董古玩, 逢人便问家里有没有老物件。
“风水轮流转啊, 这次该着别人来咱村捡便宜了。”姜冬月十分感慨,却不得不尽快拾掇东西往外卖。
一清二白的家底子, 当然不可能有什么老物件, 但是杂七杂八也卖掉不少东西,除开纸箱子、废铁丝、化肥袋等普通废品, 还有旧院和新院的两架梯子,板厂的拉锯机、铁皮门、电闸电线,连砖头也一块五分的低价甩给拆墙工人了。
没办法,旧砖想二次利用的话, 必须拿砌砖刀或铁铲将表面凝固的沙子洋灰敲掉,叫做“扩砖, 扩完能卖到两三毛。
可惜这活儿太耗时耗力,平常勉强能找到帮工,现在这节骨眼根本没人愿意干,只能把砖头囫囵个儿处理了。
少了门墙的阻挡,空地处撒的南瓜和面北瓜越发显得郁郁葱葱。姜冬月翻一遍叶子,摘了六个巴掌长的小瓜,又掐了半提篮的嫩瓜藤。
这瓜未到成熟的时候,但滋味鲜甜,汁水充沛,能吃就要尽量吃,免得突然施工了浪费。
骑着电动车回到家,姜冬月把面北瓜切块煮汤,南瓜切丝烙饼,再炒一个蒜末瓜藤,色香味俱全的午饭就齐活了。
刚摆开桌椅,唐墨急吼吼从外面冲进来:“冬月,咱家条几没卖出去吧?”
姜冬月想了想:“没有,还在东屋搁着呢。”
条几就是长条形的几案,以前村里家家户户都有,靠墙放在堂屋正中间。上面挂幅字画,下面摆张八仙桌,就是正经待客的地儿了。
旧院那张条几是唐墨结婚前自己打的,木板厚实,揉过好几次漆,没有半点虫蠹。可惜搬到新院后就失去了用武之地,一直闲在角落的杂物堆里。
“没卖就好,”唐墨大松一口气,洗洗手从案板上拿了根干净黄瓜,边吃边对姜冬月学街上新出的八卦,“咱村不是来了收老物件的嘛,刘建设卖给人家俩石墩子,说是他爷爷奶奶辈儿传下来的,卖了一百五十块钱!”
姜冬月惊讶道:“真的假的?他家还有这种东西?”
“当然是假的,那老小子嘴里就没句实话。”唐墨伸开手比划,“石墩子这么高,这么粗,头顶雕个寿桃模样。去年我在三里铺收木头那会儿,眼睁睁看他从路边捡的,用塑料袋裹着绑车后座了。”
想到自己和无本买卖擦肩而过,唐墨语气酸溜溜的:“我和收货的说好了,晌午叫他来村西,看看咱家的老条几收不收。”
啧,这点功夫就变成老条几了……姜冬月忍笑道:“行,到时候我就说是我带来的嫁妆,从姥爷手里传下来的!”
说到做到,后晌收老物件的年轻男人骑摩托车溜达过来,姜冬月喊住他,真把那张条几搬出来吹了吹牛,最后以三十块成交。
这钱不算多,但比直接卖给收木头的强出几条街,唐墨非常满意,送了对方一个自己年轻时用过的有些裂纹的旧墨斗,又问人家收不收二八大杠。
年轻人果断拒绝了:“不收不收,二八大杠不算老物件。”
说完将条几侧着绑到摩托车上,一脚油门轰隆隆地奔隔壁巷子去了。
他跑得太快,姜冬月忍不住怀疑道:“那墨斗是个老物件?条几卖上当了?”
唐墨:“没上当,满仓家那个条几才卖二十五块。墨斗更不值钱,里面墨仓和线轮早坏得不能坏了,顶天能上两块钱当。”
姜冬月想想也是,便把这茬抛开,和唐墨一起打叠了铺盖被褥,往平村镇赁的院子那边搬。
到地方发现旁边院子也赁出去了,是东牛庄打烧饼的那户人家,正挑着竹竿往高处挂旗子。
老板娘十分健谈:“你们啥时候搬过来?以后烧饼随便吃昂,管够!”
姜冬月:“好说,等过来了天天蹲你家门口,比招牌还管用呢。”
两人赶集出摊儿认识,又恰巧租到相邻的院子,原本平淡的关系立刻亲近许多,寒暄几句互相留了电话号码。
唐墨朝那杆红底黑字的旗子望了好几眼,忽然想起来姜冬月还没有招牌,卸完东西往回走时,便问要不要给她做一个。
“先不做了,”姜冬月摇摇头,“评估完了没人装修,也没人买瓷砖,我估计下次开张就到回迁了,得想办法改行才行。”
“没事儿,”唐墨握紧方向盘,稍微加速经过桥头,“我改行好几次了,有经验,往后空闲了咱们琢磨琢磨,改它个有前途的!”
姜冬月眼中不自觉盈满了笑意:“好,都听你的。”
……
夫妻俩紧锣密鼓地收拾着,姜秋红忙完自家的活儿也来帮忙,还带了一坛高成静腌的酸辣什锦菜。
“天热不想炒菜了你们就盛一碗,特别下饭。”
姜冬月赶紧接过来放天地台上:“太好了姐姐,我正愁晚上吃啥呢。对了,你要拖拉机不?把我家这个开走吧。”
唐墨补充道:“旧是旧了点儿,发动机啥的都挺好,再开五年没问题。”
街上也有人收拖拉机,可惜给钱太少,快赶上卖废铁了,还不如送给大姐,好赖发挥一下余热。
姜秋红急忙摆手:“你俩外甥都有拖拉机,我再要一个干啥?就高家屯那七分地,秋麦天粮食少得可怜,推个排车都能拉完。”
她态度十分坚决,一边帮着抬坐柜一边数落妹妹妹夫,“破家值万贯,一搬穷三年,你们俩可不能想着拆迁发财了就大手大脚,往后日子长着呢。”
“放心,我觉悟高得很。”姜冬月点头应是,顺手给姜秋红打包了一堆布头,“现在人都不稀罕买布了,姐姐你拿回家随便用吧,总比沤了强。”
这回姜秋红没有拒绝,还专门放进自己的三蹦子车斗里:“成强媳妇前两天刚找我要尿布,可给她赶上了,哼。”
姐妹俩干活儿都挺利索,有一搭没一搭地拉着家常,很快归置了两柜衣裳,又去厨房和南棚子整理锅碗瓢盆。
别的都好办,唯有平日里蒸馒头的大锅犯了愁:留下吧舍不得,带走吧,平村镇那个院子有一口大锅,带走也使不着。
姜冬月纠结一会儿,抠了抠铁锅边缘的黄泥,感觉没那么结实,决定用铲子把锅撬起来,连同上面的两层新蒸笼和秫秸秆做的大锅盖,一并送给高成静。
高成静开咸菜铺子,经常蒸煮晾晒,多口锅更方便,实在用不上了还能卖废铁。
“看你给她周到的,”姜秋红拧起眉头,“小静那儿啥都有,缺什么让她自己置办。”
姜冬月熟知姐姐脾性,一眼就看穿她是不想沾妹妹的光,心说这点东西哪儿至于,嘴上却故意道:“没事儿,咱这不拆迁了嘛,财大气粗,改天让姐夫把拖拉机开走,用起来方便。”
“去去去,又烧躁了你。”这话一提,姜秋红立马被转移了心思,“别光想着拆迁的好处,我告诉你,今年我们村种棒子,国家还给发钱呢!”
姜冬月嗖地瞪大了眼睛:“还有这种好事儿?”
“那当然,”姜秋红越说越高兴,“国家发的粮食补贴,一亩地五块钱,往后一年比一年多。”
高家屯人均地少,七分地只能补贴三块五,还不够割斤猪肉。可那是国家发给老农民的钱呀,想起来就叫人心里冒喜气,哈哈哈哈哈!
原来这么早就发粮食补贴了……遥远的记忆从心底模糊泛起,姜冬月情不自禁地感叹道:“以前不交公粮就高兴得要命,谁敢想还能领钱?咱庄稼人总算也吃上一口国家饭了。”
姜秋红:“是啊,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咱们这辈人赶上好时候了。”
说着伸开胳膊,利索地将大铁锅完整拔出来,又让姜冬月装灶膛里的草木灰,拿回去肥菜地,顺便用吸铁石多划拉几下,“板厂的木头都有钉儿,你找找攒起来卖。”
姜冬月:“……行。”
亏她早上笑话老黑精打细算,原来她姐姐比老黑更会过,哎!
人多力量大,三个勤快人齐上阵,傍晚就将零碎东西和鹦鹉们全转移到了平村镇那边。
早早吃过晚饭,约定搬家后一起包饺子,姜秋红就载着满车东西匆匆离开。
这会儿街上来往的车挺多,她那辆三蹦子的刹车又不太好使,姜冬月不放心,一路把人送过桥头才回家。
六月天孩子脸,出门时天际晚霞绚烂,转眼却悄悄阴了,成群结队的蜻蜓在平金河面低低飞行,偶尔掠过几只白底黑背的燕子,明显要下雨的模样。
果然,入夜后风声大作,噼里啪啦地下了场大暴雨。转天醒来,路边杂花野草生机勃勃地支棱着,天气也凉爽许多。